我认为,参加任何欧洲的救市计划,皆不符合中国的利益。我这么说有五个方面的原因:
首先,财务回报不会好。中国在海外的金融冒险至今无果,投资百仕通、摩根士丹利、力拓皆未成功。最重要的原因,是中国的国有金融体系不具备挑选并执行对外投资的能力。国有金融机构都是商业和政治的混合体,后面这个特点妨碍了它去挑选合适的人作决定。中国还不具备大规模涉入全球金融事务的能力。
其次,欧洲不会对中国的帮助还以政治上的回报。欧洲对中国并不好。虽然宝马、奔驰、家乐福这样的欧洲大公司在中国赚了大钱,欧洲媒体和政客对中国的态度还是负面的,抱怨中国人抢走了工作机会。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,即是消极态度的明证。随着欧洲危机日益加深,它对中国的不满似乎也在在加大。事实上,中国的援助反而可能引起它对中国更多的担心,强烈反对中国。
第三,中国的援助将大大削弱了德国在欧洲的地位,且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拖入欧洲政治泥淖。中国尚不具备此能力。弱化德国对中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。中国会有影响欧洲事务的一天,但至少还得等十年。我坚信这一天会到,但不是现在。
第四,援助欧洲对中国人民不公平。中国人比欧洲人工作辛苦的多,收入只有人家的十分之一。让中国人去援助这样的人,在道义上就是错误的。况且,这些人还不喜欢中国,所以根本行不通。
第五,欧洲有足够的资源来解决它的问题。希腊的债务总额是3500亿欧元,而欧元区的GDP超过8万亿欧元。欧元区在国际贸易上大体平衡。这只是一个资金的内部分配问题。在财政赤字方面,以亚洲标准看,需要削减的量并不大。当年,亚洲金融[2.79 -0.36%]危机后,亚洲经济体当时削减的财政赤字是它的好几倍。在欧洲有能力自救时去救它,说不过去。
中国把自己的事做好,就可以帮助世界和欧洲。首先,中国应该尽快启动国际板。这可以为全球性公司新建一个融资渠道,促进它们增加投资和创造就业。这是中国输出资本的相对安全的方式,因为可以在国内密切监控,而全球性公司有良好的资产负债表。
其次,中国可减税以刺激消费。最近,中国宣布把服务业的营业税转为增值税,算是向前迈进了一步。中国可以减少增值税,个人所得税和物流费用。中国的增值税可从17%降至12%,最高个人所得税税率可从45%减至25%,此外,中国单位GDP的物流成本可能是其他国家的两倍。中国可以削减高速公路通行费,港口使用费等以刺激消费。当然,这些改革会削减政府的收入。但是,政府似乎花费太多且效率低下。这样的资源再分配对中国有利。
从长远来看,中国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技术含量和工业部门的质量。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。经济增长并不是那么重要。想在未来十年把人均收入从现在的5,000美元提高到15,000美元,关键是提高在产业链中的地位。在这方面,中国必须向德国和日本学习。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在中国的产业链上游,令他们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10倍。他们拥有的是专有技术和工艺,而不是知识产权。中国必须做德国和日本正在做的,让其人均收入增加两倍。
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提高生产率,而不是需求。世界需求疲软对中国而言不是太有所谓。重要的是,通过资本市场和技术投资,将全球性公司整合到中国经济中来。
0
推荐